一、荜路蓝蒌,以启山林——薪火相传的历史沿革
五十年征程,栉风沐雨。自1964年建院之初,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即成立外科胸腹组,创业发展,弥足维艰。整整20年的风雨磨练后,腹科成立,19名医生担当59张病床的安危。1998年,由于专科发展迅速,肝胆科从腹科分出,2002年随着东大楼落成,泌尿外科成立,腹科基本不再收治肝胆系及泌尿系肿瘤。至此,腹科病房共70张病床,占地达2600平方米。
专科在发展中进步,历史在传承中积淀。2009年,为进一步强化专科实力,院领导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胃胰科破而后立,目前成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之一,现有医生14名,其中正高3名、副高4名、中级3名;护士2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周志伟教授实验室技术员1名。
作为国内享有盛誉的集医疗、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胃胰专科研究中心,胃胰科既承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胰腺癌单病种及黑色素瘤、软组织肿瘤的一线临床、科研工作,同时也是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短短五年的时间,胃胰科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蓬勃里程,风生水起,成绩斐然。
二、勇立潮头,争创一流——精进不休的医疗水平
胃胰科医疗重点是胃癌、胰腺癌及胃肠间质瘤、黑色素瘤、软组织肿瘤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尤其胃癌的综合治疗,凭借一代代前辈们薪火相传的经验积累、单病种首席专家的严格把关、中心相关科室的雄厚实力以及科室同仁的不懈奋斗,胃胰科不但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胃癌规范化治疗的标杆,而且为推进我国胃癌防治工作、提高胃癌总体治疗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1990年至2010年数据显示,该科手术切除胃癌患者总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1%、56.9%、48.1%及41.8%,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0%、62.7%、53.7%及46.8%,处于国内领先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近10年来,该科手术切除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40.1%上升至目前的51.5%,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由此前的45.7%上升至目前的57.1%,总体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五年来,胃胰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根本,以个体化治疗为特色”的医疗理念,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以质量促发展,大力推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努力打造发展型医疗团队,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联合内镜在胃肿瘤中的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等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综合治疗领域,该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术后辅助化疗、围手术期化疗、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春华秋实,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的教学成绩
科室承担本科生、留学生等的专科见习带教任务,并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授课培训工作。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建科五年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1名,其中包括外国留学生2名。
2008年,胃胰科开始主办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展期胃癌规范化治疗学习班”,时隔一年便升级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学员均为来自全国各地胃癌专业领域的同仁。五年来,詹友庆教授和周志伟教授秉承“务实创新、服务临床”的办班精神,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实用务实的学习交流平台,学习班的内容质量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仅2013年第六届学习班就吸引了400余名学员参加,为进一步推广我国胃癌的规范化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胃胰科2012年起开始举办每季度一期的“胃癌外科治疗新技术新理念培训班”,每期招收5-8名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学员,授课方式包括手术观摩、术后讨论及专题授课,旨在进一步推动胃癌手术规范化,同时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的融入不断提高胃癌手术的水平及治疗效果。至今该培训班已开办共7期,已培训各地学员近50名。
为保持理论教学的先进性,周志伟教授特意组织优秀教师更新修订教材——《临床肿瘤学》相关章节。此外,由该科主编或参编的著作有:《社区防癌健康教育》、《造口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黑色素瘤的基础与临床》、《个体化医学原则》、《胃癌》、《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等。由科室主办的胃癌单病种专业刊物《胃癌》已定期出版,将最新的胃癌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刊出,每期出版800-1000册,免费寄赠给各地胃癌领域的专家同仁,已出版至第九期。另外,该科为普及胃癌专业知识,构建医务人员之间、医患之间交流平台的胃癌专业网站,也于2009年开通。
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教学工作既是科室承担的基本任务,也是科室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建科以来,科主任周志伟教授即将教学工作作为科室工作的重点及发展方向之一,全力培养科室成员的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全科成员的教育热情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袁庶强主治医师和邱海波医师分别获得2011年、2013年授课大赛的英语组三等奖;2014年,周志伟教授荣获“中山大学医科优秀临床教学管理人员”称号,这一称号既是对周志伟教授个人三十年孜孜不倦从医从教的高度赞扬,也是对科室近年来在教学工作方面突出贡献的肯定。
四、高屋建瓴,放眼未来——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
秉承着“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突出优势、统筹推进”的临床科研总体工作思路,胃胰科已形成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科研传统,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先后获得科研基金20项,其中国家级基金8项,省部级基金10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共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分别发表在Stem Cells、Annals of Surgery、PLOS ONE、Annals of oncology等著名肿瘤学杂志。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病例标本。建科以来,科室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资料库建设,近年来已建立起较完备的手术数据资料库、标本库、血清库和细胞库,其中胃癌数据资料库收录了1964年建院至今的近4500例内容详尽的胃癌病例数据。为便于学术交流,2013年起手术影像资料库开始建设,目前已初具雏形。
2012年,胃胰科周志伟教授课题组实验室成立。2013年,为实践“走出去、请进来”的科研改革思路,也为了推进临床和科研高效结合及学科建设,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聘香港科技大学梁纯教授为客座教授,梁纯教授团队和周志伟教授课题组将在科研、人才培养、尤其是胃癌临床成果转化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进步。
目前胃胰科牵头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中山大学5010项目“术前放化疗联合手术及辅助化疗与术前化疗联合手术及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S-1联合奥沙利铂对比S-1单药针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后患者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多中心、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新辅助治疗HER2-neu阳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研究”;此外,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胃癌单病种实验基地,科室还参与了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两周方案(mFOLFOX7)用于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的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lassic研究等,大幅提升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临床试验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五、海纳百川,择善而从——并轨国际的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
科室采取出国留学和人才交流等形式培养临床、科研综合型人才。2003年周志伟教授赴澳大利亚皇家Adelaide医院外科进修学习;2010年陈映波主任医师赴澳大利亚悉尼Melanoma Institute Australia进修学习;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徐大志副主任医师赴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学习深造;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袁庶强主治医师赴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习;2011年邱海波医师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2013年王玮主治医师赴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进行腹腔镜胃癌手术学习;2014年2月19日,孙晓卫副主任医师赴新疆喀什参加广东省卫计委组织的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因材施教、尽展所长是该科一向秉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科室成员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众多资源共享的机会。
为增强科室影响力,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该科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胃癌、胰腺癌专家前来交流。为与国际学术水平接轨,该科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
由科室发起组织,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0日成立,詹友庆教授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科室每年筹备召开一次广东省胃癌学术研讨会,会议除了邀请我国知名胃癌专家前来授课,还特别邀请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胃癌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至今该研讨会已举办了五届,成为医学专家传道授业的荣誉讲堂,医学同仁学术交流的至高平台,为进一步推广具有专业共识的胃癌规范化诊疗以及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深度转化奠定了广厦宏基。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1月22日
星期三
1月23日
星期四
1月24日
星期五
1月25日
星期六
1月26日
星期日
1月20日
星期一
1月21日
星期二
1月24日
星期五
1月25日
星期六
1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