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开展放射治疗,随着1964年4月中山医学院华南肿瘤医院建院,以中山医学院附属一、二院放射工作人员为班底组成肿瘤医院放射科,分成放射诊断组和放射治疗组,由我国著名放射学家、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兼任科主任,放射治疗组由梁培根教授负责,半年后正式成立放射治疗科,开始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科室成立之初,未设病房,病人以门诊治疗为主。放射治疗设备只有1台浅层X线机、2台深部X线机,1台60Co机。继后增添了一个镭库和一台137Cs机。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放疗科才从头颈科分出5张病床,由放疗医生单独管理。当时放射治疗以60Co机为主,实施等距离照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水平上位列全国前茅。在谢志光、李振权、潘国英和梁培根教授等人带领下,提出了鼻咽癌临床分型,制订了射野规范,探索照射剂量以及低能照射的分段治疗模式,同时开展了放射生物和放射物理的研究。1981~1982年,潘国英参与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放射治疗教科书——《放射肿瘤学》,使该院成为华南地区放疗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医院规模日益扩大,新设备逐渐引进,放射治疗进入到高能时代,从等距离照射发展到等中心治疗,依靠X线模拟机和二维TPS,完成了规范的二维放射治疗,并依靠CT等影像学进展,进一步开展了鼻咽癌临床生物学的研究。1980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年医院购置一台法国产,具有电子线和高能X线的直线加速器,并配置了X线模拟机,开展了高能X线的治疗,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应用高能放疗的一所医院。1983年又引进Buchler后装治疗机。1980年开始,放疗科设置了80张简易病床,1984年设正式病区收治住院病人,分成住院病区、东区和西区三个区,其中东区和西区负责收治门诊病人。此时科室又成立了放射物理组、后装治疗组和放射设备维修组,此时放射治疗科已具相当规模。此后,放疗科技术力量日益茁壮,尤其在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与疗效方面,更是享誉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随着大量设备引进,科室建立起放射物理及放射生物平台,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放疗的QA、QC制度,制订了一套放射治疗规范。1997年,张恩罴教授等发表了《制订新的鼻咽癌外照射规范的建议》,开始在放疗科推广使用低熔点挡铅不规则野等中心照射,并实施鼻咽癌单病种规范治疗,有效地提高了鼻咽癌患者局控率,降低了严重后遗症的发生。1997~1999年,受卫生部委托,张恩罴主持举办了“鼻咽癌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1998年,崔念基在第七届全国鼻咽癌会议(广州)上作《规范鼻咽癌外照射的新建议》报告。1998年,张恩罴、崔念基等将单病种规范治疗从鼻咽癌推广到放疗科各常见病种,为患者系统、合理接受放射治疗提供了依据。
1998年6 ~2002年6月,为配合中心医疗科研大楼的建设,放疗病房曾临时迁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6月医院新大楼启用,放疗科病房回迁,并根据学科发展设立了鼻咽、头颈和胸腹盆三个病区,共设床位138张。
自1999年以来,中心大力创造条件,加快了放疗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购进了大批先进的设备:如立体定向放疗系统(1999年)、三维适形放疗系统(1999年)、CT模拟定位系统(1999年)、适形调强放疗(2000年)、荷兰核通后装治疗系统(2005年)和四维放疗系统(2006年)。科室依靠年轻一代医务人员,更新了治疗观念,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上实行放化综合治疗为主,使放疗科跻身于全国前列。
技术的更新带来放疗科规模的巨大发展,目前全科共设有4个放疗病区及1个门诊治疗区,拥有病床186张,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放射治疗中心。现有医务人员共209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2名,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者63名。
二、医疗
1964年建院以来,作为全国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放疗科之一,一直超负荷承担着为肿瘤患者放疗的繁重工作。从建科之初的X线治疗机加60Co机到现在多部高能直线加速器和各种放疗配套设备,放疗科的医疗技术力量也日渐雄厚。
放疗科设有肿瘤临床放射治疗学,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三个专业组。临床治疗组除外照射外,还包括近距离治疗以及热疗两个特殊的治疗室。鼻咽癌的放疗在全国及东南亚有着很高的声誉,科室每年治疗鼻咽癌病例约2,500例,占广东省鼻咽癌治疗的二分之一。2002年及2007年,放疗科连续被评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2007年12月,放疗科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资助,填补了医院空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放疗科不断开拓创新,规范了常见病种的放射治疗原则,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了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立体放射治疗(X刀)和CT模拟定位等现代精确放射治疗技术,使科室的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步入21世纪后,放疗科紧跟时代步伐,引进4D-CRT和利用PET-CT进行放疗生物靶区确定等先进技术理念,使患者获得了最好的治疗。
科室现有一个门诊治疗区和四个住院病区(放疗一区:鼻咽癌;放疗二区:头颈肿瘤;放疗三、五区:胸、腹、盆腔肿瘤),日平均治疗病人600~700人次,包括全身各种恶性肿瘤,其中鼻咽癌病人占60%左右。常见的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疗疗效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纯放疗的五年生存率已达68%,早期病例更达90%以上。后装治疗自1983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制定了华南地区鼻咽癌和妇癌的后装治疗常规。
近年来,放疗科中青年骨干力量在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研究。如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和精确治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疗,鼻咽癌的MR分期,中晚期鼻咽癌的放化综合治疗,基于生物靶区的脑胶质瘤放射治疗,食管癌的同期放化综合治疗,肝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4D-CT的研究,肺癌的4D适形放疗和同期放化疗,乳腺癌的三维适形放疗,鼻咽癌的临床分型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直肠癌的术前放疗,放射增敏剂的临床研究等。
放疗科一直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放射治疗中心,许多省外及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慕名来该科求治。2010年亚洲规模最大、使用空间近9000平方米的放射治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配备临床治疗用直线加速器7台(可执行IMRT/IGRT/VMAT/X刀等先进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计划系统51台、CT模拟定位机2台和数字化X线模拟定位机3台、后装治疗机1台、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1套。
三、教学工作
放疗科在担负中山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加强教学工作,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放射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卫生厅核定的放射肿瘤学人员规范培训基地。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导师12名。1999年成立中山医科大学放射肿瘤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崔念基,副主任卢泰祥、梁碧玲(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现任教研室主任刘孟忠、副主任管迅行、马骏和邓小武。现有博士导师6名:卢泰祥、刘孟忠、夏云飞和马骏、陈明、邓小武。放疗科承担了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肿瘤学》教学,每年授课约30学时,并完成本科生和七年制研究生放射治疗的临床见习教学。1985年开始招收肿瘤学硕士研究生,至2008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18名,已获硕士学位77名;单独或共同培养博士生18名,已获博士学位7名。从1980年开始,放疗科每年招收一期一年制进修班,理论课以科室编撰的《放射肿瘤学》及《实用临床放射肿瘤学》为教材,每期授课约120学时,每期学员数为12~25人,并接受全国各地短期进修学员。2002年以来,接收并培养进修生256名。科室多次举办了放射治疗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定期举办有关放射治疗的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四、科研工作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东省建立了鼻咽癌防治基地,放疗科医务人员参与了四会、中山等鼻咽癌高发区的人群筛查研究,并因治疗方面的成就多次获得科技奖项。2002年,科室成立放射生物研究室,重点着眼于鼻咽癌的放射敏感性分子水平的研究。
科室人员主编专著4部:《放射治疗学》、《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和《实用临床放射肿瘤学》,参编著作23部,多位专家担任该专业核心杂志常务编委。自2002年以来,共获得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44项共1043万元的基金资助,发表学术论文共245篇,其中23篇被SCI收录。至2008年底,放疗科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奖励12项,其中1978年,潘国英教授等的《鼻咽癌的防治研究》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1997年,张恩罴教授等的《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获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马骏教授等的《基于影像学基础的鼻咽癌分期研究》获中华医学会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室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和轮训制度。毕业分配来科的医生要求科外轮训6个月以上,科内进行各病种的系统轮训,轮训结束要接受两阶段考核。对于中级以上工作人员,根据专业发展及新业务开展需要,有计划地派往国外专科进修3月至1年,科室先后派出35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法国、香港等地进修、留学或访问。
五、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增强科室竞争力
多年来,科室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目标,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具有科室特色的文化建设,在科室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力的促进了临床、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医院开展的“文明优质服务月”及“科技进步活动月”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医疗服务文化。科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1月22日
星期三
1月23日
星期四
1月24日
星期五
1月25日
星期六
1月26日
星期日